跳转至

物理层

本章介绍五层模型的最底层「物理层」的基本知识。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五层模型其实和物理传输无关,因此还会补充「通信」相关的知识。

物理层基本概念

物理层主要编码数据链路层传来的数据。

数据通信基础

数据传输逻辑

图 1. 数据传输逻辑(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过程叫做调制,逆过程就叫解调)

码元。一个信号波形的最小表示单位。一个码元最少需要 1 个比特位来表示,那么使用 m 个比特位表示的码元就有 \(2^m\) 种状态,这类码元也被称为 \(2^m\) 进制码元。码元的传播速度(调制速度)叫做波特率 (baud, B),比特的传播速度叫做比特率 (S, bps),显然就有 \(S=B\cdot \log_2 k\)\(k\) 为码元的进制。

带宽与网速。带宽即传输介质能够传输信号的频率范围,单位为 Hz,本质就是电磁波每秒的振动次数;网速就是传输介质每秒传输的数据量,单位为 bps。

网速上限。在带宽为 \(B\) Hz 的信道中:

  • 奈奎斯特 (Nyquist) 定理指出,若信道无噪声,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\(R_{\max}=2\cdot B \cdot\log_2k\ (\text{bps})\)
  • 香农 (Shannon) 定理指出,若信道的信噪比为 \(S/N\),则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\(R_{\max}=B \cdot\log_2{(1+S/N)}\ (\text{bps})\)

注:使用分贝 (dB) 来表示信噪比时,需要做转换:\(10\cdot \log_{10}S/N\ (\text{dB})\)

数据传输介质

引导性介质、非引导性介质。

多路复用技术

为了让多用户同时使用一个传输信道而不互相干扰,需要设计一些规则让多个信号在同一个信道上进行传输。

复用基本逻辑

图 2. 复用基本逻辑

复用策略有很多,比如:频分复用、时分复用、波分复用和码分复用,前两者很容易理解,一个是同一个时刻不同的频率、一个是不同时刻不同信号,如下两图所示:

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
频分复用 时分复用

波分复用就是光的频分复用,不再赘述。重点介绍码分复用。

码分复用。码分复用就是给每一个终端定义一个 \(m\) 位的码元,记作 \(x\),假设 \(x\) 表示二进制的 \(0\),那么 \(\overline x\) 就表示二进制的 \(1\),为了提升数学性质,将二进制中的 \(0\)\(-1\) 代替,且严格遵守以下三个约束:

  1. 不同终端的码元是正交的(规格化内积为 \(0\));
  2. 同一个终端相同表示的内积为 \(1\),相反表示的内积为 \(-1\)

数字传输系统

美国贝尔实验室于 1985 首先提出同步光纤网 (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, SONET) 概念。1988 年 ITU-T 接受了 SONET 的概念,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同步数字体系 (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, SDH) 标准,从而统一了国际通信传输速率和接口标准体制,使之不仅仅适用于光纤,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,成为通用性标准。

宽带接入技术

所谓宽带接入,就是让终端用户可以连接到互联网。主要有两类接入技术: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。

有线接入:

  •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(ADSL) 技术;
  • 光纤同轴混合网 (HPC) 技术;
  • 光纤到 x (FFTx) 技术。

无线接入:

  • WiFi 技术;
  • 移动蜂窝技术。